山西太原竇大夫祠祈雨民俗研究
張彩云 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 要: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對雨水的渴望也就成為農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竇大夫被百姓視為雨神祀奉著,并建竇大夫祠來紀念他。筆者試圖通過對竇大夫祠中遺存碑文的實地調查研究,重點介紹了竇大夫祠作為祈雨場所的歷史淵源及竇大夫作為雨神受當地百姓敬仰的原因,詳細論述了當時當地的祈雨活動、祈雨儀式以及祈雨活動中所體現的民俗信仰。以此來重塑祈雨習俗在民眾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竇大夫祠;祈雨習俗;雨神
作者簡介:張彩云,女(1989-),山西忻州人,研究方向:民俗學。
[中圖分類號]:[G0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1-000-01
一.太原竇大夫祠概況
竇大夫名讎,為春秋晉國的大夫,封地在今天太原市古城村。其生年不詳。竇大夫生前已經是個受人愛戴的賢士,擁有很高的聲望,他曾在狼孟(今陽曲境內)鑿渠治水,興利除弊,在治水和抗旱方面對當地民眾有一定的貢獻,在后世生活中逐漸成了百姓崇拜的能祈雨造福的神靈,其廟宇也成為民眾祈雨的場所。其祠現存于太原上蘭鎮,因祠依傍烈石山,當地人稱“烈石神祠。”
竇大夫祠重建于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六月,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明清歷代皆有修葺。廟宇創建時間不詳,據廟內現存《福祿喜壽.英濟侯廟重修碑記》云:“廟建不知始于何時,然舊碑載有宋元豐八年汾水淹沒廟址,舍舊圖新,其由來已久,歷代修葺苦無碑碣可考。我朝乾隆十九年重修迄 又百年余矣。”[]碑中描述宋代廟宇被淹情況。廟內留存元、明、清歷代碑刻18通,對當地的廟宇重修及廟會活動多有記載。
二、竇大夫祠碑刻中的祈雨民俗
上蘭鎮地處太原西北,氣候較干燥,降雨量較少。面對枯地千里的旱災,縣里的官員就會親自來竇大夫祠祀奉并進行祈雨活動。多數時候,他們的誠意會感動上天,因此而普灑甘霖。竇大夫祠中的碑文對官員祈雨活動也做了詳細記錄,如《冀寧監群朝列公禱雨感應頌》所載:“皇元至正之年,有若朝列公以必里杰帖木兒大王之邸駙馬貴臣監牧于冀寧,每值時旱,必躬至英濟侯祠下,有褥應馬如是者三載矣。粵夫山川之靈固以御災捍患為功,而吏之守斯民者,尤以民之天為重也。”[]碑文中記載了官員們親自進行的祈雨活動,同時也歌頌了當地官員與民同甘共苦的竭誠之心,為民祈福,形成了一個以官員為主體的祈雨隊伍,率領民眾共渡難關,戰勝災害。
1.官民祈雨活動的儀式及過程
每逢久旱不雨,縣官就會到竇大夫祠舉行祈雨活動,當地百姓也會紛紛趕來燒香祈求,希望竇大夫顯靈能普降甘霖。以求風調雨順,來年五谷豐登。由于當地官員經常在此地為百姓祈雨,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種祈雨習俗。元、明、清時期的碑文對官員的祈雨儀式都有詳細記載。明代的《列石祈雨感應碑》記載如下:“欽差鎮守山西都督李公謙詢于部,使者及藩臬諸公若群邑吏涓吉備禮,齊沐致禱于群城西北之列石祠,祠為趙簡子臣竇鳴犢血食之所。屢著靈驗而為群人所宗其地。…祠之右有池,靈泉浚發澄波湟漾,穹甲巨鱗出沒于天光云影中隱顯恍惚若有神。…惟圣朝深恤民,隱故居。官者咸以救資恤患為務,匪神之靈,亦安能轉亢旱而為豐穰也哉。受神之賜旌于石,以報之禮也乃著其感應而后為之。”[]。
從碑文來看,明代竇大夫祠仍然是發生旱災時的祈雨場所。主要記載了官員的祈雨活動,這次祈雨活動的參與人數較多,他們甚至帶領自己的屬下前來竇大夫祠舉行祈雨祭祀儀式,,祭祀后還要設禱雨壇于藩城外,來祈求上天普降甘霖,造福于百姓。由此可以看出,官吏們對祈雨活動的高度重視,同時也顯示出官民對竇大夫的敬仰,將他視作祈雨之神祀奉著。每年七月十五都在村子里唱戲酬神。
2.祈雨活動中所蘊含的信仰觀念
中國自古以來就將龍視為是水神的化身,在古代神話傳說中就受到重視。然而,竇大夫則是一個由“賢人”向“水神”轉變的實在人物,而非虛幻的事物。這就更增加了祈雨活動的真實性和可信性。雨神信仰體現了初民面對超人自然力的無奈,只好將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以求賜福與百姓。與其他祈雨習俗不同的是:竇大夫祠的祈雨活動并沒有體現濃重的宗教色彩,而是對以人為載體的水神的信仰與崇敬。
竇大夫祠正殿中竇大夫像的兩側就是專門留給龍神的位置,據說,每年七月十五,當地百姓都要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還要請龍王的參加。龍自古就是威武、雄壯的象征,龍具有行云布雨的能力。人們面對天災,束手無策,只好將自己的希望寄托于神靈身上,以求實現大家的心愿,造福于百姓。
三、祈雨習俗對現代社會發展的啟示
時至今日,在一些地區,祈雨活動仍然在持續。元、明、清時期,祈雨活動的意義在于解決老百姓的首要問題。現如今,環境惡化和生態破壞是首要問題,我們更應該吸取古人教訓,學習借鑒古人的和諧思想觀念,更加注重自然與人的和諧關系。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將祈雨習俗遺留下來的精華,運用到我們的環境治理中來。近幾年,政府仍舊重視對這些廟宇的重建工作,從未間斷過修葺的步伐,更有一些富豪出資來修護。與此同時鄉村民俗文化圈也隨之興起,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及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國家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對竇大夫祠不斷進行維護和修葺,更好地保護了這一古文物,更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了竇大夫的精神,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和關注。
注釋:
[1]碑高276厘米,寬83厘米,側寬19厘米,題額“福祿喜壽”,現存竇大夫祠正殿前廊下。
[2]碑高288厘米,寬83厘米,側寬20厘米,現存山門東側,保存完好。
[3]碑高274厘米,寬91厘米,側寬26厘米,現存正殿前廊下,保存完整。
參考文獻:
[1]孫濤《傅山與竇大夫祠》,《滄桑》,1998年第5期。
[2]王麗芳《民眾求雨習俗的生態經濟學思考——以山西民間求雨習俗為例》,《生產力研究》,2006年第6期。
[3]夏惠英《太原竇大夫祠》,《文物世界》,2008年第2期。
[4]曾洪立《“景以境出”的實踐——山西竇大夫祠景區詳細規劃》,《中國園林》,2009年第5期。
[5]石國偉《山西嵐縣白龍廟碑刻考》,《中華戲曲》,2010年第1期。
[6]趙世瑜《從賢人到水神:晉南與太原的區域演變與長程歷史——兼論山西歷史的兩個“歷史性時刻”》,《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