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搶的不是紅包,是孤獨
你搶的不是紅包,是孤獨
文/張豐
盡管不久前在一次演講中,張小龍說微信不會在春節期間推出專門的玩兒法,但細心的用戶還是發現,從1月23日開始,有一種“面對面紅包”出現了。我在朋友圈至少看到5個發紅包的二維碼,但是點進去卻發現早已被搶光。人們對朋友圈紅包反應的敏捷性,一點都不比微信群中少。
微信足夠強大,以至于這種并沒有大張旗鼓宣傳的玩法,都可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春節聚會的時候,人們將不再需要專門為發紅包組一個群,生成一個二維碼,輕松搞定。這小小的一步,讓紅包的社交功能發生質變:如果說過去人們只是埋頭搶紅包拼網速的話,現在則進入了現實層面,你對拿著手機讓你掃碼的人,最起碼要報以微笑。這是實實在在的表情,而不再是過去在群里所發的現成的表情包。
微信紅包是這幾年最有趣的“發明”之一。那種完全隨機的運氣,深度契合了人類對命運無常的感觸。在任何一個微信群,都會有人發紅包。不管你的收入有多高,你都會被那幾分幾毛錢帶來的驚喜和遺憾所感染。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搶的紅包更大,這暗示了好運氣,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元旦前后,不少人曬出了自己過去一年的紅包“收益”,有膽曬出賬單的往往都是一些“虧本”者。虧得越多,不但暗示了自己的經濟實力,也暗示了自己的大方。像我這樣靠紅包“盈利”的人,反而不敢曬出賬單,雖然賺得不多,卻足以說明我的“小氣”。
這就是一種矛盾:既然大家都希望搶得更多,但是在盤點的時候,又希望自己是那個更大方的人。作為一個靠寫作為生的人,我有時候需要在微信群里發些紅包,讓別人來轉發我公號的文章。我期望每一個搶到紅包的人,不管金額多少,都要轉發我的文章,這是一廂情愿,因為有時候當我自己搶到別人紅包的時候,卻并不想轉發他的文章。“搶紅包”是一種非常微弱的契約關系,它并不受法律保護,甚至也影響不到人情:別人搶了紅包不辦事,你也不能翻臉。
對這樣的事,你不能過于認真。有一位朋友在群里發紅包,讓大家幫他轉發文章。結果一位受人尊敬又特別認真的老師,搶了紅包,卻公開拒絕轉發文章:這文章寫得不好,我也不認同,要不我把紅包退換給你?這下,反而發紅包的人感到尷尬,趕緊聲明,搶紅包屬于娛樂活動,至于是否轉發則要看心情,完全是隨意的。那位態度認真的老師實在可愛,他強調的是應該普遍遵守的原則:轉發一篇文章,應該要看文章質量,這是遵從自己良心的決定。
紅包的妙處就在這里,它并不改變人們在社交生活中的原則,但是卻改變了你對人際關系的體驗。你在一個微信群,搶過一個人發的紅包,這到底意味著什么呢?它既不意味著你特別愛財,也不意味著你們的關系能更進一步。“搶紅包”是一種純粹即時性的行為,它提供的快樂就在當下,就在那一瞬間,“搶過”在本質上毫無意義。只有在很少情況下,人們的現實關系才會受到紅包的影響:在一個群中,如果一個人從來不發紅包,可能會被貼上某種不好的標簽。
中國是一個關系社會。“關系”是極為微妙的中式思維方式,外國人難以理解,英美世界的人很難在自己的語言中找到一個合適的詞匯來翻譯,因此他們就把拼音“guanxi”直接移植過去,成為一個英語單詞。有人是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能手,但大多數人從中感受到的都是疲憊和厭倦。微信紅包的出現,創造了一種獨特的“關系”,它是一種獨特的人與人交往的形式,給人以快樂和安慰,但是卻剝離了人際關系中沉重的一面。
我讀研究生時的導師,對我們要求極為嚴格,尤其是在“人際關系”方面,幾乎達到潔癖的地步。我們去看望她,哪怕是買點水果,也會被勒令當場吃掉或者帶走。但是,在師生群里,大家發紅包她也會坦然接受。在教師節,同學們都發了紅包,大家搶得不亦樂乎,她不但不反對,甚至也學會了發紅包。有了這種搶紅包的氣氛,同學們也更“放肆”了一些,大家在群里的發言大膽而隨意,老師也顯得隨和了許多。
就這個層面來說,紅包創造了某種平等的人際關系體驗。不管你年齡和職位高低,在紅包面前都是平等的,一切都取決于時間和運氣。盡管這種平等是有限的,它的時效性和紅包一樣短暫,但卻足以創造一種新型的“關系體驗”。它對中國人傳統的人際關系模式產生一定影響,它像一種潤滑劑,雖然不改變彼此,卻足以提供一種氛圍。有的微信群,當雙方為一個問題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有人適時發出一個紅包,往往會讓爭吵立即停止下來。這個時候,紅包就成為一種機緣,讓人得以發現自己的發言是否荒謬。
紅包是表面的,不觸及人的靈魂和利益,但是它又是深刻的,是一種有關時間的體驗,人們樂于看到一個紅包在幾秒內被搶光,體會著一瞬間的刺激。紅包提供的這種沒有負擔的弱社交關系,既熱鬧非凡,又不帶任何負擔。愛好“搞關系”的中國人,內心的孤獨在這一刻完全暴露出來,我們渴望被關注,渴望得到關愛(搶到紅包),但是我們又擔心被過度關注。我愿意交出自己,但只是很小一部分,我也愿意得到你,但您也別給太多。點擊屏幕之后,一種“關系”旋即結束,下一個發紅包的人,將發起一種新的“關系”。
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微信紅包比支付寶紅包更受歡迎:支付寶紅包要求的各種口令,或者集齊幾個“福”,對人來說都是一種負擔。中國人在人家關系中,往往處于“雙輸”的層面,讓人苦不堪言,而紅包則提供了“多贏”的機會,即便是發紅包者,也收獲了同樣的快樂。
當人們發一個紅包時,并不需要任何理由。曾有朋友在感到無聊的時候,突然發出一個紅包,而朋友們也就祝愿他繼續無聊下去。也許這就是紅包的本質,在這個充滿風險的時代,只有紅包是最親切的;人們喜歡用“搶”這個詞,在這個叢林世界上,很多東西都靠“搶”,卻只有“搶紅包”才讓人心情愉快。
和過去那種在微信群內搶的紅包相比,如今的“面對面”紅包,體現了張小龍的某種理想:春節期間,不要老盯著手機了,多來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微信的目的,就在于促進人與人的交流,但是直到今天為止,人們要實現這一點,還要依賴智能手機這個中介。可以設想的一個微信面對面紅包經典場景是:春節后開工,往常騰訊公司排隊領馬化騰紅包(那可是現實的紙質版紅包)的場面,會不會變成馬化騰拿著一個手機,大家挨個過來掃碼?這是相當有趣的場景。
如果說人們在微信群的交流,仍然是虛擬的,是一個ID和另一個ID在交流,到了面對面紅包的時候,很明顯距離真正的現實又僅了一步。如果說過去像得了強迫癥一樣,到處點擊群里的紅包是一種孤獨的話,如今,人們卻要邁出現實的一步,它能帶來什么,確實是值得觀察和期待,這種人與人直接對面的故事,可能比微信最近推出的小程序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