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對決沒有贏家——評影片《克萊默夫婦》
王亞靜 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摘 要:電影《克萊默夫婦》從劇情上來說,這的確算不上有創意,一個平凡的父親因為妻子的離去不得不面對家庭與事業的壓力,而妻子又突然回來與他爭起了孩子的撫養權。原名《Kramer VS Kramer》,“VS”表示的是一種你死我活的爭奪,而孩子,是這場爭奪中注定的犧牲品和受害者。影片上映與1979年,在女權主義的硝煙還沒有完全消散的時期,女性追求自我價值的觀念無可厚非。然而,影片上映至今,仍讓人拍手叫好,這其中一定有著超出社會背景的思想意義。
關鍵詞:《克萊默夫婦》;女性主義;婚姻
作者簡介:王亞靜(1990.3.25-),女,山東淄博人,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研究生,電影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 I2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1-000-01
電影 《克萊默夫婦》是根據艾弗利·科爾曼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一部經典的家庭倫理片。相比《克萊默夫婦》,原名《Kramer VS Kramer 》似乎能更直白地表現出影片想要傳達出關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矛盾與選擇。“VS”代表著對決,也代表著選擇和妥協。而孩子作為這場對決中的籌碼,會在婚姻的抗衡中承擔怎樣的角色?影片用巧妙的電影語言向我們傳達了在婚姻的戰爭中,永遠都沒有贏家。
一、前后呼應的情節設置表現女性角色缺席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影片中,導演運用前后呼應的鏡頭語言,精煉傳神的呈現出影片人物的成長與蛻變,展現出家庭生活中女性角色的缺席對孩子成長所造成的影響。妻子離開后的第一個清晨,泰德在廚房中手忙腳亂地為兒子準備早餐,用滔滔不絕來掩蓋自己內心極度緊張的心情,甚至連表都不會看的兒子都知道家里的平底鍋放在哪里。結尾處泰德為兒子做最后一頓早餐,此時的比利會打雞蛋了,父親不會把土司弄碎了,一切都變得井井有條。父子兩人的成長與變化,就在每一個無比平凡的清晨悄悄地變化著。在臺詞方面,影片的開篇,喬安娜對自己的兒子溫柔地說著“別讓臭蟲咬了你”。在比利和父親相濡以沫的日子里,他們彼此都在成長,在父子倆的冰淇淋大戰之后,他們彼此都做了反思,而這段故事的結尾,比利貼心的對父親說 “別讓臭蟲咬了你”。導演用這樣的方式告訴觀眾:那是比利將母親對自己的愛轉嫁到了父親的身上。
二、巧妙的臺詞設計展現單親家庭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影片中對于父愛和母愛缺席的情感表達上十分細膩,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巧妙精煉的臺詞設計。在喬安娜離開的第一個清晨,泰德送比利去上學,緊張的情緒在臺詞中巧妙的借比利之口表達了出來:他甩開父親的手,說你的手在流汗,一路上,兩人緊湊的對話一句接著一句。在泰德把比利交給老師之前,他說的最后一句話是:“你幾年級?”這句話,讓無數的觀眾露出了無奈的笑容。作為孩子的父親,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上幾年級,這樣諷刺臺詞,瞬間揭示了泰德之前是多么的疏于對妻子和孩子的關心。在超市里,比利近乎固執的堅持要買媽媽之前買的洗衣粉、清潔劑,其實,他是想盡力保持生活原來的樣子,不愿去相信媽媽不會回來的事實。收到了媽媽的來信,他的神情逐漸從興致勃勃轉向沮喪,直至泰德念到“I won’t be your mommy in the house, but I’ll be your mommy in the heart. ”時,比利打開了電視的聲音,不愿再聽。當泰德說我們改天再念時,自尊心讓比利在那一刻回答說:I don’t care!那一刻,當他強忍著在眼里打轉的眼淚說出那句話時,每個人都清晰度的看到父母感情的破裂,母親的離開,在一個孩子幼小心靈里所造成的傷害。
三、父親形象的成功塑造以及對母愛缺失的填補
泰德情感的付出和在家庭中的變化,影片刻畫的十分細膩傳神。從喬安娜剛剛離開時的手忙腳亂到一天天的從容應對,導演在不動聲色間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孩子,他在重要的報告會中中途退場;因為比利發燒,他寧可耽誤大西洋航空公司的截稿時間而使公司付出巨額的賠償,也要陪著兒子度過最艱難的日子;比利在玩耍時不小心摔傷,他抱著兒子狂奔在尋找醫院的路上,當與喬安娜走上法庭時,為了爭奪孩子的撫養權,不幸失業的泰德不得不在24小時里接受一份與實際能力并不相符的工作。在影片的最后,當法庭把撫養權判給喬安娜時,泰德問律師:“如果我上訴呢?”律師的回復是:“這回你得付出孩子的代價,我必須傳喚孩子作證”,泰德縱有萬般不舍卻還是放棄了上訴。
泰德用自己堅守的愛,完成了一個男人的蛻變。當比利知道自己要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時,他眼神中所流露出的悲傷以及那句“如果我不喜歡,是不是可以回家”時,我們明白,泰德早已征服了比利的心。在沒有母親的日子里,父子倆攜手走過,那是喬安娜無法感受到的濃濃父子情。
結語
這部影片拍攝于1979年,我們能從影片中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的種種印記,比如喇叭褲、大波浪的卷發,當然,還有那時沒有消散的女性主義思潮。這部70年代末的片子當年獲得了5項奧斯卡大獎,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對于女權主義的探討。女人作為妻子不是一個操持家務照顧孩子的角色,同男人一樣,她有權利追求自己的事業,有權利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這部影片在70年代的社會大背景下所探討的女權主義,的確在當時有著所無可取代的意義,但他能在今天仍讓人拍手叫好,這其中一定有著超出社會背景的思想命題。在這場夫妻間的戰役里,最終的結局沒有贏家,對喬安娜來說,沒有家庭,離開孩子,她還有事業,而對于孩子,愛就是整個世界,而在這場戰役中,孩子只有被選擇。
就如那句老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人說這是一部無關愛情的影片,其實,每一段幸福的婚姻,美滿的家庭都是因為愛而結合在一起,都是因為愛升華為親情與血脈而堅不可摧。在這個人人不相信愛情的恐婚年代,對于家庭的責任,婚姻的思考,這部影片同樣可以給我們以啟示與警醒。
參考文獻:
[1]宋輝.《克萊默夫婦》的女性主義解讀[J].《電影文學》2012,12
[2]王瑾.“妻子是什么?”———從《克萊默夫婦》到《時尚女魔頭》淺談美國新女性主義電影的發展[J].《科技信息》,2009,4